2)第九十六章 萧惜远的军令状_残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汪克凡有更高的期望。

  当天晚上,他把萧惜远找去,针对吉安府的各项工作进行了一次长谈。萧惜远本来惴惴不安,但是汪克凡既没有甩脸色,更没有为难穿小鞋的意思,态度非常诚恳,给他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开什么玩笑?萧惜远是傅冠精心挑选的人才,特意派到江西来的,还指望他能成为汪克凡的得力臂助。汪克凡心里装的是国家大事,对有能力的人才一向求贤若渴,连顾宗福那样的臭嘴巴都能忍,当然不会因为一句话就把萧惜远打上标签。

  管理一个州府,就像管理一个小国家,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汪克凡在内政方面水平一般般,长于理论却缺乏实际经验,尤其管理一个州府的具体工作,未必比这些明朝的士大夫人尖子更强,所以他并没有端着提督操江的架子指手画脚,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萧惜远交换意见。

  但他也有自己的长处。毕竟多了四百年的见识,汪克凡的视野要开阔的多,眼光也更加长远,有些关键点上更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其中的利弊,拿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让萧惜远敬佩不已。

  大海航行靠舵手!

  汪克凡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能把握大方向,具体工作还要萧惜远这样的官员来做。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农事关系到国家根本,岱山在吉安府为官一任,当以农事为重中之重。不过上府的要求太高了,你虽然夸下海口,我却不能答应,免得害了吉安一府百姓……这样吧,我给你三年时间,把吉安府做到中府,就算你大功一件,如何?”

  和江南、湖广这样的鱼米之乡比起来,江西的粮食产量不算太高,吉安府西侧又是井冈山等山区,很难达到上府每年征粮廿万石的要求,而中府只要十万石,实现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

  白天的时候,萧惜远一时冲动,号称要把吉安府做成上府,紧接着就后悔了一天,不料汪克凡一句话把这件事就揭了过去,他的心里既感激,又惭愧。

  “中府么?现在吉安府就是中府,这算什么功劳?”

  “现在田赋收的太重,这个中府是掺了水的,你把田赋降下来,如果还能做到中府的话,当然是了不起的功劳。不过还有一件事,在降低田赋的同时,田租和借贷利息也得降下来,田租最少要降三成,借贷利息不能超过两成……”

  汪克凡降低田赋,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农民处境,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如果好处都被地主拿走,降低田赋就失去了意义。

  在农业社会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是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尤其在封建王朝的末期,这个矛盾会迅速发酵激化,进而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不解决这个矛盾,国家就无法从根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