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7章 糜烂的军队【4】*?03-12_大明之大奸臣严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章

  严蒿带着一帮锦卫东厂,花了一夜将扫00荡了那些折畔人,累成狗,结果那些龟缩起来的军队此时却‘勇敢’地跑来抢人头抢功劳,还嚣张地把锦卫东厂给打了。

  严蒿顿时气得鼻子都歪了。

  “这军队已经糜烂成这个样子了?”

  说到雨朝军队,就不得不说老朱。

  明太祖老朱曾骄傲的宣称,朕养兵百万,不耗国家一粒米。

  老朱是靠什么实现这一点呢?是因为大雨帝国有亿亩耕地,是专门用来保障军队支出的。这笔收入,并没有走国家赋税系统,而是直接用于军事系统。

  亿亩耕地,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意味着帝国朝廷是最大的地主,按照当时的赋税、田租,一亩地平均收取斗,一年就可以收取2255万石米,也就是相当于两千多万两白银。

  以这样一大笔资产,养兵一百万,绝对不是什么问题。

  一个人只要当兵,朝廷就给他耕地五十亩,而士兵家里还有两三个人,可以以余丁的身份,免除朝廷的其它差役。这就是军户的由来,所以帝国就有了军户这种特殊的利益群体。

  从普遍意义上,当军户并不亏本。

  不过,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军户的地位就已经下降。因为官僚集团想捞钱啊,那亿耕地简直就是一大口肥肉,而文官统治大雨,武官地位低下,于是相关的资源自然都被官僚集团通过各种手段侵蚀殆尽了。

  在这种背景下,朝廷最初许诺给军户的利益,在兑现时,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有因就有果,既然朝廷对军户如此差,军户给朝廷提供的壮丁那也不可能是什么壮丁,随便打发一个闲人就可以到军队顶差;而在交纳相关费用时,自然也会打折扣,能拖欠就拖欠。对此,朝廷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理亏的首先是朝廷。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大雨的军队就越来越烂了。

  所以一个好的政策一开始可能好,但是在不同人的操作之下就会变差,由此可见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违’简直就是瞎扯00淡,开海洋令是如此,实物税也是如此。

  严蒿一直都知道大雨的军队差,但是也没想到会如此差。

  折畔人来了,他们就躲起来,对外面折畔人的烧杀抢掠不管不顾。

  折畔人走了,他们就跑出来,开始收刮民脂民膏了。

  这一次,竟然还敢太岁头上动土,抢锦卫、东厂的功劳。

  严蒿气乐了。

  “走!去看看谁这么嚣张!”

  严蒿上马,带着一群锦卫赶过去,不久后来到邻村,就看到了一群兵痞将一个个锦卫打翻在地,然后收割了不少折畔人人头,放到马车上,准备撤离。

  “哈哈,这波生意不错,40多个折畔人加百姓头颅,可以换800两银子,还可以升升官。”

  “路总旗英明,这逛游一圈就大功轻易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