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章 对日作战?_新二战风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开始向顿河中游地沃罗涅日方向移动。其目的,是为了配合混编为伏尔加河方面军的第二军区主力部队,以及华西列夫斯基所率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对德军“b”集团军群实施“铁钳”合围,以将该部德军主力消灭在顿河沿岸地区。

  所以,从总体上看,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战斗中,苏军在兵力上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华西列夫斯基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拥有兵力二十五万,朱可夫地沃罗涅日方面军拥有兵力十五万,托卢布科中将的伏尔加河区方面军拥有兵力近二十万,三支方面军汇总起来,共拥有兵力近六十万,几乎是德军部队总数的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场战役还打不赢,那苏联就没救了。

  而在保障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地前提下,处在中国东北、中国蒙古附近的远东军区、乌拉尔军区、草原军区、东西伯利亚军区等后方部队,仍旧足以应付对日作战的需要。目前,之所以图哈切夫斯基以及苏联内部的主要舆论不赞同对日作战,其根本原因就是国家利益的驱策,因为谁都知道,在这个时候对日本开战必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至于说可以拿到手中的利益,却是寥寥无几。对于苏联来说,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坐视日本同美国的战争,让二者在海洋长期交锋中消耗实力。

  当然,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苏联的远东部队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后勤保障的问题。枪支弹药如今对苏军来说已经不是最大的困难,但是粮食呢?近百万的部队投入战斗总要吃东西的,数额如此庞大的粮食要从哪里来?又如何进行运输?这都是大问题。

  很显然,美国人对苏联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也非常清楚,一个拥有人口几千万的国家,却在战事动员起了数百万的军队,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劳动力大量丧失。而没有了劳动力,却还要保障后方庞大军工的生产,也就必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牺牲了农业,就意味着粮食的匮乏,更何况在战争初期,苏联就丧失了其西部地区的广大主要产粮地。罗斯福和他的政府非常清楚,只要握住粮食这一关,就等于握住了苏联人的咽喉,在适当的时候抛出一些这方面的利益,相信就足以让桀骜不驯的苏联人做出让步。

  “米哈伊尔先生,”在沉默良久之后,罗斯福终于抛出了美国政府最后一颗诱饵,“如果您和您的政府能够在这一点上作出些让步,同意我们的方案的话,那么,在今后的六个月时间里,我国除了向你们提供价值五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外,还将为你们提供总价值为三十亿美元的粮食。我想,这些粮食应该足够为贵国缓解燃眉之急了。”

  图哈切夫斯基眉角一挑,可是仍旧一语不发。其实,三十亿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