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 苏米研究所_新二战风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到百分之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何来生产积极性?

  除了这个问题之外,各地的集体农庄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农庄中行政管理人员的编制庞大,非生产人员过多,说白了。就是吃饭得多干活的少。

  同时,由于战争的原因,大量地农业土地被德国人占据、大批的精壮劳力被送上了战场,这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水平急速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三大问题堆积在一起,就造成了目前全国农产品短缺,粮食补给严重不足地状况。

  针对这些情况,楚思南在私下的交谈中向图哈切夫斯基提出建议,目前三大问题中的第一个是最好解决的,既然农户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就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提高生产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

  利益是什么?说白了,利益就是金钱。现在农户们所面临的状况,是多生产粮食也是生活困难,少生产粮食同样是生活困难,既然如此,大家所幸都怠工,都吃大锅饭。在这种情况下,谁会好好干活,多产粮食?要想扭转局面,就必须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多产粮食就能多赚钱,从而改变生活状况。

  可是这样一来问题出现了,目前国家在打仗,各方面的开销都很大,尤其是后方的军事工业,更是需要耗去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又从哪里去调拨这些收购粮食的资金呢?

  从自己当初所处的那个时代里,楚思南很容易的就找到了办法,那就是国债。没错,就是国债,专门向农民发放的国债。国家从农户手中高价收购粮食,但是这些购粮款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先支付一少部分,剩余的由各级政府出面,向农户开具欠单,欠款在战争结束之后计息偿还。

  楚思南所想出来的这个办法,如果放到今天来实施,那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农民会买账,这不就是***“打白条”吗?可是在那个时候,尤其是在苏联的体制下,这对于长期以来都看不到改变生活状况希望的农户来说,这可是很新鲜的,是一件破了天荒的好事。同时,在克里姆林宫高层的决策者们看来,这种办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于是,这一项建议,很快获得了通过,并作为重要一项措施,被列入了《战时农业复兴若干举措条令》当中,而楚思南本人,也由此受到了图哈切夫斯基的称赞。

  而楚思南在图哈切夫斯基整顿中提出另一项建议,是针对军队改革的。在经历了布柳赫尔争权事件之后,图哈切夫斯基对军方高级将领的权限问题颇感忧虑,他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以往那种为了限制一级指挥员而设置的军事委员制度已经落后了。各部队地指挥员往往都同军事委员利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