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七五章 成长_永不下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劳动力,所需的特质,本来也不是什么创造力,而是根据既有规则,完成任务即可。

  一个人头脑中的独特想法越少,就越容易驾驭,这是很直白的道理。

  但是在盖亚净土,一个几乎全部劳动都可由机器完成的时代,人脑的“创造力”就是很宝贵的东西。

  为此,在孩童成长过程中,尤其在初级教育阶段,阿达民并不提倡以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而更倾向于“顺其自然”,只要能塑造幼儿的社会属性,并,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培养兴趣,就达到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

  到一个儿童成长到十岁,完成初级教育,接下来便进入中级教育阶段。

  从初级到中级,这里,似乎会涉及到一个“录取”的不大不问题,旧时代的升学,在许多国家以选拔方式进校

  而在新时代的盖亚净土,这种做法,则早已不合时宜。

  文明时代的每一个人,不论资如何(且不在“意识模拟器”内,哪里还有资的差异),都具有大致相仿的生活条件,因而也有资格接受同样水平的教育,使用同样数量的教育资源。

  旧时代的选拔,是基于如下两个很明显的事实,才会一直存在下去。

  其一,在资产主义框架内,一切都有价格,一切社会活动都围绕利润而进行,在金字塔型社会结构下,选拔经济地位更高的孩童,是有利可图;

  其二,还是在资产主义框架内,稀缺是永远是资产资源,而不是劳动力,即便选拔会将一大部分民众挡在获取生产资料以劳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行列之外,只关心利润的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也毫不在意。

  这一点,旧时代的许多人,并看不透,甚而还被洗脑而为其摇旗呐喊。

  他们并不理解,一个人,降生在这世界上,除疾病意外等原因而导致的脑神经系统损伤外,大概率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潜力。

  这种潜力,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除职业运动员,文艺工作者和极少数专职岗位外,一个身体健康头脑健全的孩童,完全可以经由适当的教育培养,成为胜任社会绝大多数岗位,甚至包括资深科技研发岗位的人才。

  但现实中,大多数甚至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童,并没条件去实现这一点,而只能成为一介平庸的“普通人”。

  要寻找原因,要关注的并非结果而是过程,旧时代教育体系的选拔,并不是将一部分“不知怎的生奇才”遴选出来,充实到社会中坚岗位上,而只不过是对“悬殊经济地位导致的孩童成长之悬殊差异”这一结果的确认。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孩童,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投入度,见识阅历的差距,乃至起码的身体健康条件,都不一样。

  这种全方位的差异,最终,体现在考场上,凝结在成绩里,

  就仿佛镀上了耀眼的鎏金,洗脱罪恶的铜臭,一下子变得十分高大上起来。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