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六四章 复制_永不下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科幻作家与爱好者们,始终有一种“意识迁移到计算机、因此而能获得永生”的设想,这大概是基于下面的逻辑:人的意识,不能始终被躯体、大脑所禁锢,既然现代计算机拥有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那么,将人的意识复制、迁移到计算机系统中,也完全有可能实现。

  甚至于,借助计算机的展,人的意识,还会随之而继续进化。

  这一经久不衰的脑洞,拜多年来的广泛涉猎所赐,方然见过很多,但他始终对此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意识的本质、运行机理,直到今天,人类也还没有研究透彻。

  意识究竟是什么,是简单明了的逻辑运算,还是繁复精妙的混沌过程,这一谜题,多少年来无数科学家都殚精竭虑,然而不论是基于神经系统的解剖、研究,还是基于意识活动的观察、分析,直到目前,人类对大脑中一百四十亿神经元如何组织、协调、活动,继而产生出自我意识,依然所知有限,恍若雾里看花。

  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迟缓,一些人便基于“人脑”与“电脑”在行为上的相似性,得出“人脑工作机理必定类似于电脑”的简单粗暴判断。

  进而,才会衍生出“意识迁移到电脑、因此而获得永生”的不切实际幻想。

  但他们并未意识到,即便人脑与电脑的行为再相似,

  它们也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

  最起码的,即便承认人脑的根本特质——智慧,有足够强算力的计算机系统也照样能有,至少能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智慧特征,也不应该忘记,具有这种能力的计算机系统,全都是数字式,其处理的符号,本质上无非是高/低电平、是/非逻辑、o/1数字的二态,而人脑则是典型的模拟式处理设备,在底层逻辑上,根本就不吃数字那一套。

  两类“设备”的底层原理,根本不同,决定了其行为上的一些根本差异。

  这种差异,即便再怎样意义重大,方然现在也还不想去刨根问底,他着重要否定的,是那种将人脑简单粗暴等同于电脑,进而,将“意识活动”简单粗暴等同于“软件运行”的不假思索之武断。

  正是基因这种误判,一些人,一些作品,甚至一些天马行空的计划,才会将意识的复制与平移相混淆;

  进而,认为对意识进行这些操作,一点都不困难。

  将人脑等同于电脑,

  将人脑的意识活动,等同于电脑的软件运行,

  继而倒装概念,用电脑软件的复制、移动,去类比人脑意识的复制,移动,

  以上,就是诸多科幻作品中一幕幕荒唐场面的幕后逻辑,甚至由此衍生出许多匪夷所思的情节,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漏洞百出。

  最起码的,当设想一个人的意识被“复制”时,难道真就像计算机软件的复制、粘贴那样,只要扫描源存储器、并在目标存储器里写下一模一样的比特,就万事大吉了吗;

  对人脑,一百四十亿神经元、上万亿突触的精密构造,且不论是否能有这“扫描”的手段,

  即便有此等手段,也应该进一步的意识到,复制、粘贴的源与目标,性质上总归是要一致的,那么,要实现“复制”,就还要有能将扫描结果写入另一个“空白”大脑的手段。

  如果说,“扫描”的难度,已无法想象,

  那么“写入”的难度,就更是痴人说梦般的天方夜谭。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