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百一十三章 财帛动人心_司礼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搁魏公公自个,那还打算给子孙后代多攒些家当,好让他们没本事的话也不至于连五个铜板的姐儿都找不起。

  二叔发达了,不是头件事就把自己的大侄子接进了京城,先封伯再封国公么。

  公公能理解前人努力,后人享福,“封妻荫子”本就是中国几千年所宣扬的奋斗精神,这没什么好说。

  只是这大明朝的勋贵们是一代不如一代,祖先的本事没多少继承下来,敛财的本事却是一个比一个强。

  勋贵们可比宗室狠多了,宗室倒霉就倒霉在他们姓朱,所以太祖皇帝考虑到后人不争气,怕他们坏了国家,给立了多少条条框框,基本杜绝了宗室插手朝政、经济、民政等各种权力的机会。

  这些权力和好处,宗室得不到,勋贵们却能得到——他们可不姓朱!

  捞钱弄权也就罢了,你们祖上怎么也是大明朝的功臣,这国家有你们一份,国破家亡时,不求你们人人铤身而出殉国,可也别争先恐后开门迎闯、迎清兵啊。

  北京那块殉国的勋贵有一些,南都这边却是清一色献城剃发磕头了。

  也正是有了这些在南京城积攒了两百多年财富的大明勋贵们,伪清在顺治年间方能得到源源不断的钱粮。

  还是那句老话,投降者,别指望还能保富贵。

  公公现在做的不过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他不是敲诈勒索,自古战败者就当给胜利者献出他们的财富。

  公公他为何非要把溧阳铁场拿下,表面上看是他缺矿缺原材料,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他老人家打下江南那天起,就惦记着南都城中的巨额财富呢。

  宋四宝屁颠屁颠的拿着他老人家驾贴去收矿,公公他老人家难道真不知道这小子铁定被揍么。

  知道!

  知道为何还要派宋四宝去干这倒霉催的事?

  师出有名呗。

  鬼子还晓得走丢几个兵呢,公公这熟读兵法阅尽无数东京故事的,能不会这手?

  原本,倒是不想斗争一下就这么激烈化,先小打小闹,以溧阳铁场为开端,借着万历这个皇帝的虎皮压一压魏国公徐弘基,然后稍做妥协,把事情先定下来。

  等公公出海有成,皇军威武浩荡之时,再和南京城这帮勋贵签个什么《南京租借条约》之类的东东,从而可以搞活经济,来个总体战什么,以便决战辽东。

  哪知道魏国公也是个二愣子直接掀盘,南都勋臣们给魏公公来了个治安围剿战,公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只能反围剿了。

  现在反围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公公肯定要来秋后算账。

  打战嘛,肯定有花费,这些都是要报销的。

  价码嘛,也不黑,侯爷二十万两起步,伯爷十五万两起步。

  这价格肯定不比大清跟他们要的多,搁人两侯爷和一伯爷自个来瞧他们值不值这银子,答案肯定是值的。

  谁会说自己不值钱呢。

  各府的家将、家兵们那也是人头,家兵算少些,五十两一个总要吧。

  家将们,那是有身份的,价格肯定要按官职算。

  把总五百两、千总一千两,依次递增,最后算下来,那收入相当的可观。

  要知道,公公手头的俘虏可是多的很,东西两路军加一起近七千人马,死伤不过一千多,余下这五千多官兵如果全部顺利售出,五十万两收入肯定是能确保的。

  ……….

  作者特别说明:前半章写了不太相干的东西,是因为最近在作者群发现老有人拿宗室和八旗比,以突显明朝宗室多么可恶,大清的八旗制度多么好,便就此写几句。

  骨头自认所写为实,如有疑问者,自行了解明宗室爵位、供给、降爵制度。还可以看看明代文人记载的有关宗室结亲方面的事,这些都可以侧面了解明朝宗室真实情况。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