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八十六章 她在等着你_司礼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为质。

  手段是有些不道德,卑劣了些,但应该有效。

  没办法,良臣是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漫山遍野找人了。

  当下这个时代,手段有限,各方各面都很原始,很多百姓终其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县里打转。

  出了案子,官府能做的也就是先排查,那些傻傻不知道跑的,或是自以为手法高明没跑的,多半能叫查出来。

  跑了的,十个有八个就是跑了。

  除非是钦定大案,满天下通缉,皇帝隔三岔五关心下案子进展,要不然那些逃犯真没有多大可能落网的。

  早些年还好些,有路引制度在,逃犯于别地无法安身,抓住拷问总能查出来是谁。当下,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人员流动也变得频繁,路引制度名存实亡。逃犯再也不是寸步难行,如此一来,自是更难抓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刑部倒是在万历初年建议调整路引制度,在一些地方试点临居制度。

  这个临居制度和良臣前世的暂居制度很是相似,目的就是使地方官府能够掌握境内的流动人员情况。这样,是否有逃犯就能迅速查清。

  可惜,这个制度没能推广就夭折了。

  原因是遭到了士绅阶层的强力反对。

  齐浙东林诸党一起反对这个制度。

  因为这个制度会影响他们的利益。

  在南直隶和浙江一些经济较好地区,大户人家藏人现象十分突出,而此现象是由投献和避税造成的。

  简而言之,一些地方的士绅根本不愿意官府知道地方上究竟有多少人,有多少田,又有多少是佃户,多少是“家奴”。

  方方面面的限制注定良臣不可能短时间内把谭千牛找出来,他的时间也不多,最迟三月底就得回京。

  所以,他只能行此手段。

  他不相信谭千牛会抛妻弃子,不顾父母死活。

  为此,他需要谭千牛知道发生什么,这便有了外面的传闻。否则,以他魏公公的身份和见识,如何会将这事闹得满城风雨呢。

  ……

  三天了,谭千牛始终没有露面。

  良臣也不急,总要有个时间。

  估摸谭千牛也不可能跑多远,也绝不可能不打听家里的情况,所以等他收到消息再加上考虑的时间,没个七八天不会有结果。

  第四天的时候,沧州那边派人过来。

  沧州来人不是为三元观发生的命案兴师动众责问良臣的,而是感谢良臣为地方除恶的。

  如良臣所想一样,沧州两级官府在知道三元观发生的事情后,不约而同的认定魏公公是除暴安良。

  价值几万两的土地,足以使沧州的州县两级官员知道怎么做。

  那沧州来人可是使了劲的拍魏公公的马屁,最后,奉上一只小盒子。

  盒子中是一万两银票,京师大通钱庄沧州分号开的,可在北直隶和京师自由通兑。

  “此事沧州上下也是出了力的,若无同知配合,咱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