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曾国藩第二部--野焚_86_曾国藩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探得了这部道家经典的奥秘。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

  是谈的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

  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

  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把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

  为深透的大智者。

  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

  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

  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

  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有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清德、陈启迈的上上下下、左

  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

  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

  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

  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少年时代记住的诸如

  “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话,过去一直似懂非懂,现在一下

  子豁然开朗了。这些年来与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

  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

  全无斧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

  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祖父“男儿以懦

  弱无刚为耻”的家训,自己竟片面理解了。曾国藩想到这里,兴奋地在《道德经》扉页上写

  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觉得胸中的郁结解开了许多。

  读罢《道德经》,他又拿起《庄子》来温习。这部又称为《南华经》的《庄子》,是他

  最爱读的书;从小到大,也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了。那汪洋恣肆的文笔,奇谲瑰丽的意境,曾

  无数次地令他折服,令他神往。过去,他是把它作为文章的范本来读,从中学习作文的技

  巧,思想上,他不赞同庄子出世的观点,一心一意地遵循孔孟之道,要入世拯世,建功立

  业,泽惠斯民,彪炳后昆。说也奇怪,经历过暴风骤雨冲刷的现在,曾国藩再来读《庄

  子》,对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著,有了很多共鸣之处。甚至,他还悟出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