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一十八章 改制_季汉长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而杨彪的倒戈,也意味着保守派的彻底溃败,失去了这根旗帜,保守派也失去了搞小动作的勇气,齐齐噤声不语。

  御座上的刘协看着这一幕,百味杂陈。纵然这里面也少不了他的推动,但看着自己的权势一天天失去,哪怕明知这些权势自己从未真正拥有过,心中的失落感也是难以消去。

  正了正心神,刘协开口道:“看来众卿已无异议,那便依魏王所奏,虚三公九卿,于京中推行三省六部两院制。只是这三省六部两院的主官,还要众卿拿出一个章程来。”

  一片沉默之中,刘备双手托举一张绢帛,奏道:“陛下,此事臣已有初步考量,请陛下御览,再于朝会讨论一番。”

  侍立的殿前侍卫连忙上前取过绢帛,呈于御前,刘协粗略扫了一眼,心中闪过一抹苦涩,略略顿了一下,宣读道:

  “中书省中书令灵寿侯李澈,秩中二千石,掌参机要,秉旨布诏,加政事堂首相;中书侍郎都亭侯陈群,秩比二千石,助参机要。

  尚书省尚书令临晋侯杨彪,秩中二千石,统管六部,总领纪纲,加政事堂次相;尚书左仆射万岁亭侯荀彧,秩比二千石,尚书右仆射审配,秩比二千石,协领朝纲,加参知政事。

  门下省门下左侍中沮授,门下右侍中许乡侯荀攸,秩比二千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审驳诏书,加参知政事。

  御史院左都御史江南亭侯赵温,右都御史刘和,秩比二千石,监察百官,弹纠不法,加参知政事。

  大理院院正陈纪,秩二千石,掌法布律,提刑审狱,核纠天下刑狱,加参知政事。”

  听完这篇章程,不少人才恍然大悟,为何杨彪愿意倒向刘备。三省六部两院,至少在明面上,刘备让出了御史院和尚书省,并未让自己的亲信尽数占据显位。

  也是改制后的尚书省权责过重,荀彧固然有能力,但若继续为尚书令,难免令人不服。中书令掌参机要、秉旨布诏固然显赫,却也难比统管六部、总领纪纲的权势。只是加了政事堂首相衔,中书令才隐隐压过尚书令一头。

  而御史院这纠察百官之地,却被刘备让了出来,其中的意味倒是让不少人刮目相看。

  反应稍快些的人更是意识到了这篇章程中最明显的信号,没有刘备的官职。

  原本不少人认为刘备会自领尚书令,但这篇章程里却丝毫没有提及天下第一权臣魏王。没有大臣不需要权势,除非他不再是臣子。

  而这时候,很多人才猛然惊觉,对于这件事,自己竟然并无太多的反感,仿佛水到渠成一般。刘备入京这一年来,明明事事请示,刘协的存在感却是越来越低了,时至今日,至少在这崇德殿中,九成九的大臣都已在心里接受了这一未来。

  哪怕他们想给刘备使点绊子,那也是如同君臣一般的争执。保守派反对的也只是激进的改革,而非是汉统世系迁移。

  天子与刘备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哪轮得到旁人多事?刘家的内务和朝臣们无关,他们在乎的只有利益不受损失,以及大义不失。

  既然杨彪成为新的尚书令,那其中还有太多的可操作空间。

  “臣以为,魏王之安排大善。”

  “臣等附议!”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