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谈(上)_季汉长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世儒宗,但也久闻其名,不想能在今日见到。

  “末学后进,颍川荀彧字文若,见过康成先生。”

  郑玄也是郑重回礼:“北海郑玄,字康成,久闻荀令君大名,幸得一见。”

  礼毕,郑玄恢复笑意,抚须道:“当年慈明公也算有几面之缘,更是久闻神君大名,能见荀氏有令君这般的人才后继,老朽也是不胜欣喜。”

  荀彧谦逊道:“晚辈才疏学浅,尚有需精进之处,不敢当先生这般盛赞。”

  “君子如玉,仅此一点,便不逊于慈明公。令君还是莫要过谦,老朽从明日开始便要与令君共事,若一直这般,未免拘谨。”

  荀彧一怔,若非郑玄提起,他险些忘了面前这位其实也是尚书台的尚书之一。只是由于教化曹新设,泰半事务都是在冀州试点,郑玄也一直呆在冀州,未曾随刘备入雒。

  今日在此见到,想必是为了选官制度的全面改革,刘备把他请回来坐镇,以此堵住一些冥顽不化之人。

  “能与先生共事,是彧之荣幸。”

  郑玄轻轻颔首道:“此亦是老朽之荣幸。令君来拜访大王,想必是有要事,老朽也不便再耽搁时间,明日尚书台再与令君叙话。”

  ……

  在府门前看着郑玄的马车远去,刘备才与荀彧二人往回走,毕竟是当世儒宗,又与卢植是知交好友,刘备也不能端着架子。

  由于荀彧始终守礼的退后半步,刘备也只能别着头道:“文若今日前来,又是有何要事需要孤拿意见?”

  “今日之事非朝廷政务,但也属要事。满朝文武都想知道,大王的官制改革要做到哪一步。”

  刘备笑着点头道:“这确实是要事,满朝文武的情绪若不能安抚好,恐怕都中有变啊。只是官制改革的范围,当日在殿中已经具陈,莫非公卿们未告知其余官吏?”

  荀彧蹙眉道:“有人煽动,言称大王意图裁撤三府掾吏,掾吏们人心惶惶,还望大王早日辟谣。”

  “此非谣言,何以辟谣?”

  荀彧脚步一顿,思索一番后问道:“大王真的要裁撤三府掾吏?须知……”

  “三府掾吏数以千计,牵扯甚广,甚至比三公九卿都要麻烦。一旦动乱,影响甚广啊。”刘备慨叹道:“孤又如何不知?但这三府掾吏却是不得不裁一部分。革新官制,为的是增强朝廷的行政能力、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但官制制定的再好,终究是人来执行。

  若是将三府掾吏原封不动的移入三省六部两院,这官制革新又有何意义?无非是换了套名头,空耗人力物力罢了。”

  荀彧眉头拧的更紧了:“臣知晓大王之意,但三府掾吏数量众多,关碍甚大,若行裁撤,一时又去何处寻找替代之人?”

  “所以科举要与官制改革并行啊。”刘备呵呵道:“科举若是一开始便取高官,与察举又有什么区别?纵然六经通习,不会治国也是无用。

  故而在明远的设计里,科举选拔出的人是需要从蕞尔小官做起的,恰好新生的三省六部两院需要大量低级官吏填充,也好借此看看科举选拔的人才与察举有何不同之处。”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