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50章:樊城之行_蓉大爷的逆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荆山山脉之间。

  樊城西接渝陕,东连江汉,南通湘粤,北达宛洛,是鄂、豫、川、陕的交通枢纽,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

  襄阳火车站是进出川、陕、豫、鄂的咽喉通道,也是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客货运输总量最大的车站,属客货一等甲类车站,管辖襄阳南、枣阳、随州等16个中间站。

  樊城区南与襄阳古城隔江相望,西南濒临诸葛亮躬耕垄亩之地古隆中,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依城而过。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

  米公祠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五百年银杏巍峨参天。画廊里陈列着米苏黄蔡遗墨石刻100多块,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米公祠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据《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明代被毁,清代重修多次。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曾修一次,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牌楼亲题“米公祠”门额。

  祠堂庭院清静,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米公人称“米襄阳”。他攻诗文,擅书画,尤善长行、草,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誉,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米芾绘画染山水,独具一格,被人称为“米氏云山”。

  相传为晋代喜占卜之术、擅游仙诗的文学家郭璞始建。历代曾多次维修。台高8米,残长约30米,宽米。台基南面有蹬台石阶。台上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为清代建筑风格。前殿前檐仿木结构的牌楼门额上竖匾书“水星台”3个大字。

  据清同治十一年编《襄阳县志》载:有乾隆四年碑记云:“晋郭璞建以镇樊城火灾”。映证了水星台始建于晋。其主要用途是按水火相克思想,以水克火,以压火灾。古人以此达到消除火患的目的。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60年代以前,水星台是樊城最高的建筑,作为全市、乃至全国唯一现存的消防瞭望台遗址,当时,只要老樊城发生火灾,瞭望值班人员就立即吹号、击鼓,霎时,锅碗瓢盆响声大作,人们纷纷救火去。

  水星台还是当年最雄伟的建筑。站在城廓外方圆20多里的郊区,人们都能遥望到水星台的英姿。

  古时,水星台高耸于樊城民房之上,以瞭望樊城之火情。因为,过去樊城店铺、住宅多以砖木和草房建筑为主,火灾频发,特别是靠近水星台的街巷火灾频发,所以被人们称为火巷,至今这里还保留火巷和火巷口(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