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0章:樊城之行_蓉大爷的逆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汉江流域,通常以丹江口以上江段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碾盘山之间江段为中游,碾盘山以下为下游。

  上游全长956千米,集水面积95220平方千米,干流呈东西走向,穿行于秦岭、大巴山之间,沿途峡谷盆地交替,河床多为卵石、砾石与基岩组成,河道比降大。干流自郧西进人湖北省后,北为秦岭余脉,南为武当山脉,河段弯曲系数,平均比降为‰,属山地婉蜒性河道,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其蕴藏量约占干流水能理论筑藏量的6800,而且建坝条件好,是开发汉江水力资源的重要河段。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各方面调查,近600年来,安康古城数次被洪水淹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洪灾,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洪灾,这次洪水冲毁老城,溺死5000余人,阖门全溺者、无考者未计算在内,是陕西历史上有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灾后被迫在城南赵台山下修建新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四十五年(1706年),又迭遭洪水,被迫再次迁往新城,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才迁回老城,重建城堤,防范洪水。民国10年(1921年)大水,“坐在城堤顶上可以洗脚”。

  汉江自丹江口至碾盘山江段,全长223千米,区间集水面积45120平方千米,河道流经丘陵及开阔的河谷盆地,平均比降‰,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有大小江心洲20余个,属游荡型河道。

  汉江接纳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沙量大增,河床时冲时淤,并受两岸山势节点控制,宽窄不一,低水河槽宽约300-400米,洪水期达2-3千米,最宽可达5-6千米。

  本段共有大小沙洲143处,沙滩38处,平均每千米即有沙洲或沙滩一处,这些沙洲与沙滩经常在变化,例如三官殿附近饶家营以上至王家垸一带,1944年有沙洲6处,至1953年已冲走2处,但在该地又有新沙洲出现。

  本段襄阳以上河床质为大石、粗、细砂组成,襄阳以下为沙质河床。

  河谷沿河两岸除局部地点(如襄阳老龙堤)之外,几乎全部无堤,因此,常受洪水灾害,沿河自然堤逐渐加高,而平原部分离河愈远则地势愈低,至岗边为最低,造成河谷地貌的倒置,当地居民亦都了解此点,有“高莫高于河沿,低莫低于山边“之谚。

  汉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60多毫米,具有自上游向下游逐步递增的趋势。其中上、中游地区年平均降水750-900毫米,在全省属少雨区,下游进人江汉平原,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100毫米。降水时间变化上,具有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全年中7月雨量最多,并经常发生大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