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1章:赠画_蓉大爷的逆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多时,几道具有南北代表性的鱼肉菜肴端上了桌,最后还有一道菱角烧肉。

  最先做好的是邢岫烟,她做的是葱烤鲫鱼。

  葱烤鲫鱼是江南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这道菜突出的就是鲫鱼的鲜美。

  在滴着酱红汤汁的鲫鱼背上,放着半寸来长脆生生的葱段。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就是“葱烤”了,但这儿总是人最先下箸的地方。

  江南人爱吃鱼,不过也挑嘴,有人不吃鲤鱼,有人不吃鲢鱼,唯有鲫鱼,从不曾听说有人忌口的,老少皆宜。

  邢岫烟自小在苏州长大,对于做鱼并不陌生,她有自己的窍门和方法。

  而贾蓉则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北方做法——红烧鲫鱼。

  鲫鱼肉肥汁多,味道鲜美,可选用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

  因其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常食可补身益体。

  鲫鱼很适合迈柱这样的老人食用。

  办公久了,体力难免不支,很容易精神疲倦、皮肤干燥;多吃鲫鱼不仅可使皮肤有弹性,还可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等。

  最后就是迈青韵自己了,她做的是菜汤合一的鲫鱼豆腐汤,既能吃肉,也能喝汤,可谓两者兼得。

  鲫鱼豆腐汤,口味咸鲜可口,鲫鱼配用豆腐,益气养血、健脾宽中,豆腐亦富有营养,

  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

  不过唯一让贾蓉觉得可惜的是,这个时代的人不种辣椒,不然自己何必舍近求远地用茱萸和花椒代替。

  迈柱依次品尝了一遍,很赞许地点了点头,笑了笑说:“这鲫鱼的确是好东西啊,三种做法,都是人间珍馐,快哉。”

  “这都是我们晚辈应该做的,毕竟年纪大了,也不该那么累着。”贾蓉这时候很善解人意地说道。

  天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天熙四十二年,张廷玉授翰林院检讨,开始担任《亲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

  天熙四十三年四月,入值南书房。

  天熙帝召他至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致仕居家近况。

  命他赋诗,张廷玉作七言律诗二首,颇得天熙帝称许。

  当日奉旨侍值南书房,特旨带数珠,著四品官服色。“辰(早七时)入戌(晚九时)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

  圣祖车驾远巡遍历蒙古诸部落,“穷边绝漠,余(廷玉)皆洱笔以从”。

  张廷玉身居内廷,承袭父业,“久持讲握,简任机密”。

  天熙四十四年后,多次随驾南巡及打击蒙古诸部。

  天熙四十七年六月,张廷玉母亲离世。九月,父亲张英离世。

  服阕,仍原官。

  天熙五十一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

  四月,授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

  天熙五十五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