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脉诊_我有一个小世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老的奇树。说它最古老,是因为它起源于人类的童年。

  生活在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尖状石器和骨器,懂得了用火,这不仅对人类谋求衣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类战胜疾病有重要意义。因为尖状石器、骨器和火的使用,为人类提供了原始的医疗器具。

  千百年来,我国的脉学一直在百家争鸣中前行。

  在中医四诊法里面,最为实用,所有中医必须掌握的就是四诊法里面的切脉,也就是诊脉。一个真正的中医,只有切实的掌握掌握诊脉这种手段,他才能够有资格给人看病。

  诊脉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

  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

  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

  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

  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