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0章 老骥伏枥,士为知己者死_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0章老骥伏枥,士为知己者死

  郑平不以郡丞自称,却以晚辈自居。

  这无疑给了荣贞这样的乡野隐士足够的尊敬。

  尤其是那个“郑玄之子”的身份,在荣贞眼中可比郡丞的身份要亲近得多。

  这青州的士人,又有几个不钦佩郑玄的?

  郑平这明显是在用郑玄的名气,来安抚荣贞这样的乡野隐士。

  而这一招,对荣贞而言也出奇的有效。

  “素闻老先生精于实务,只因官吏腐败,而不得不归隐山林,与这山水作伴。”

  “如今世道混乱,刘府君有意以七尺之躯,扫清这乱世险恶,只恨人才难寻。”

  “老先生虽然年近七旬,但心存百姓,不忘我等士人根植于内心的治国平天下之心,如何不让晚辈钦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刘府君求贤若渴!不知老先生,是否愿意以这烛火残躯,照亮这笼罩平原郡的黑暗呢?”

  郑平郑重一礼。

  自前朝戴圣开创今文经学起,儒家不少的士人都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极其浓郁的理想主义。

  然而,自光武中兴至明章之治后,汉政权开始由盛转衰,外戚开始掌控政权,国家的贤良纷纷陷入了朝堂上的政权斗争漩涡。

  以至于社会再次陷入动荡,国家体系和道德人伦分崩离析,士人一旦惹上祸事,轻则削官罢免,重则株连九族。

  有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士人,施展不了抱负,反而过着蝼蚁一般的生活。

  理想的幻灭,死亡的威胁,加剧了士人对人生的幻灭之感,在这样动荡的岁月中,士人难免滋生出人生无常的感慨。

  即便是如郑玄一般的士人,都选择了不问仕途,著书立说。

  亦有更多的如荣贞一般的士人,没有著书立说的本事,又不能出仕经世致用,只能将满腔的愁情寄情于山水之间。

  魏晋玄学的出现,亦是士人想要超脱于现实人生,在这之外去寻求安稳的表现。

  郑平深知,如荣贞这样的隐士,并非真的甘心归隐山林。

  只是残酷的现实,将心中的理想驳斥得一文不值。

  倘若真的不想掺和世事,荣贞又怎么可能在识破了邓旭用意后,主动去帮助邓旭聚拢黄巾的民心?

  若按常理来论,让一个近七旬的老者出仕,是很令人不齿的。

  都近七旬了,还要让其劳累,以烛火残躯照亮黑暗,这不等于在让荣贞死于任上吗?

  但郑平更清楚,将军马革裹尸、壮志犹存,士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于荣贞这般心怀天下的隐士,与其让其老死于床榻之间、默默无闻,不如让其燃尽余热,供世人瞻仰。

  郑平的郑重邀请,顿时让荣贞愣在当场。

  荣贞怎么也没想到,郑平会邀请自己出仕,还说出了诸如“我等士人根植于内心的治国平天下之心”“老骥伏枥,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