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6章 刘裕与刘穆之_剪辑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门要想入仕进取,需要得到世家大族的提携和引荐,但顶多也只能担任一些不入流的职位。

  刘穆之在京口渐有名气之后,被琅琊内史江敳聘任为主簿。

  主簿即幕僚,魏晋时多由大臣自行招募,主管文件档案印鉴并出谋划策,由于主簿职低位卑,大多数人往往终身无成。

  江氏为显族,江敳父江虨,官至吏部尚书、右军将军、尚书仆射。

  刘穆之就娶了江氏家族江嗣的女儿为妻,其目的是想借江氏之助力以求仕途通达。

  但是,由于高门士族排斥寒门士族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江氏不但没有帮助引荐刘穆之,反而还时常戏辱他。

  刘穆之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政务才能,但是并没有在主簿任上显达,有时甚至食不果腹,归根结底,这是士族专权的东晋门阀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豪门士族的代表桓玄公然称帝,预示着一个纲常颠倒旧制度崩塌时代的到来,也预示着以刘穆之为代表的寒门士族的历史机遇即将到来。

  刘穆之身处交通便利、消息灵通的畿辅京口,对天下局势和各方政治势力有深刻的了解。

  不过刘穆之迟迟没有投靠他人,直到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率领北府诸将在京口起义,刘穆之这才投效了刘裕。

  刘裕出身卑微,以军功起家,早年曾追随北府名将刘牢之,在和孙恩卢循起义军作战中屡立功勋,因此凭借战功在北府军中有了一定威望。

  刘牢之死后,刘裕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北府军中的头面人物。

  元兴三年二月,刘裕率北府军诸将起义反抗桓玄,攻克京口,被众人推为盟主,移檄京邑。刘裕的部下何无忌向他推荐了刘穆之,刘裕大喜,当即聘为主簿。

  做出投靠刘裕的选择,是刘穆之多年以来对各方势力反复思考后作出的抉择。

  他选择刘裕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刘裕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政治谋略和政治人才,他们都出身于寒门,没有门阀阶层之间的隔阂。

  再一个,刘穆之是一介寒士,除了满腹韬略之外,一无所有,他必须依附他人、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最后,刘裕本人也是一代雄杰,就连称帝的桓玄都称其为“足为一世之雄”。

  也只有刘裕这种拥有统一天下志向和才能的英雄,才有识才、用才、尽才的胸怀,才能够帮助刘穆之实现政治目标。

  刘穆之和刘裕二人恰好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契合,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异苑》一书还记录了一则刘裕与刘穆之风云际会的传说:“刘穆之,东莞人,世居京口。初为浪琊府主簿,尝梦与武帝泛海,遇大风,惊俯视船下,见二白龙夹船。既而至一山,山峰耸秀,意甚悦。又尝渡扬子江,宿梦合两船为舫,上施华盖,仪饰甚盛以升天,既晓,有一老姥问曰:‘君昨夜有佳梦否?’穆之乃具说之。”姥曰:‘君必位居端揆。’言讫不见。后官至仆射丹阳尹,以元功也。”】

  “嚯!这逼格还挺高的。”

  “其实吧,刘穆之也不是不想进入豪门士族的圈子,只是东晋阶层固化,他进不去而已。”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谁不想再进一步?”

  【在华夏历史中,由于南北方人口差异以及生产力的差异,导致北方的国力一直领先于南方。

  虽然在东晋时期南方也进行了数次北伐,但是都没能收复故都长安。

  华夏历史唯一一次以南胜北就只有明太祖朱元璋那一次,不得不赞一句:“老朱牛逼!”】

  “哈哈哈哈!多谢苏上神夸奖!”朱元璋嘴都要笑烂了。

  “自始皇以来,得国最正者,大明无出其右!”

  “明太祖若是少杀一些人,明朝或许会更强大吧?”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