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0章 只做良臣,不做忠臣_剪辑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攻陷,魏征被俘了。

  窦建德也曾经举兵反隋,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国。

  窦建德这个人也知道魏征才华横溢,起用魏征为中书舍人。

  所以,窦建德是魏征的第四个主人。】

  “这魏征也是个有趣的人,把道士顺遇而安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在我看来,这其实还是因为魏征有真材实料,否则再怎么随遇而安也活不了太久。”

  “这位兄台说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有真才实学的人,走到哪里都不怕失业!”

  【一年以后,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魏征又重新回归李唐。

  一回到长安,魏征就被太子李建成邀请。

  就这样魏征又成了李建成的太子洗马,而太子李建成则成为了魏征的第五个主子。】

  【之后魏征向太子提出争夺天下的三条策略:

  一是争取带兵打仗,提高自己功绩声誉。

  二是挖解秦王府人才,要么重金收买,不接受就调离京城和秦府。

  三是及早决断,先下手为强。

  说白了魏征就是劝太子李建成早点除掉李世民。可惜,李建成没听,唯唯诺诺,就是不行动,以至于被李世民抢占先机。】

  【当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后,李世民见到魏征后当场就责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家兄弟?”

  谁知魏征不紧不慢、不慌不张的说:“先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哪有今天?”

  言下之意是,如李建成听他的话,哪有他李世民。

  所有人都被老魏的这一句话给吓出了一身冷汗,唯独李世民却非常的高兴,因为这正是他想要的。

  东宫与秦王的斗争没有是非,也无关乎道德,只有一个谁先下手,谁就笑到最后的问题。

  按照成王败寇的逻辑进行解释,魏征的个人态度和立场也很明确,无非就是各为其主而已。

  魏征的“狠辣”正好证明了他是真心为太子办事的,对于这样竭忠尽智,有十分有眼光和能力的人,李世民是非常欣赏的。

  从此,魏征得到了李世民重用,成为谏官,尚书左丞(相当于宰相)。

  而李世民,也就成了魏征第六个主人,也是魏征最后的主人。】

  【在唐太宗李世民手下,魏征竭尽全力,为国呕心沥血,为李世民个人问题操碎了心。

  终于,魏征辅佐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自己也成为一代名相。】

  李世民嘴角一抽,颇有些委屈的说道:“其实他不用那么操心朕的个人琐事的.”

  【从魏征这一生的经历来看,虽然他六易其主,但其实每次都是被迫的,并非是他主动。

  而且每次更换主公后,魏征都会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一个臣子应该做的本分。

  无论是在李密手下,还是在李建成手下,或者在李世民手下,魏征都尽自己的职责和忠诚,坚守着一个臣子应有的操守。】

  【而且魏征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恩怨。

  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谁当皇帝其实不那么重要。

  同时,魏征还有两个长处:

  一是他才本人华横溢精通政治,要么不言,一言必能中的;

  二是他性格耿直,从不知道什么叫碰壁,什么叫后果,要么不言,一言必说个通透明白。

  这第二点,唐太宗李世民感受尤其深刻。】

  李世民哭笑不得说道:“苏上神懂我”

  【魏徵曾经对唐太宗说过:“愿陛下成全魏徵,做良臣不做忠臣。”

  太宗很惊异,于是问道:“忠与良,有何区别?”

  魏徵说:“忠臣是只管提意见,不考虑对方能不能接受,结果自己丢了性命,人君也背上恶名,并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让君主成为明君,自己成为良臣。”

  太宗回答:“很好!”,并成全了魏征的想法。

  而魏征只做良臣不做忠臣的原则,也始终贯穿他的一生,而且也做的非常优秀。

  这恐怕就是魏征为什么六易其主,依然得到后世推崇的原因所在。】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