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4章 赵滋述职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郡,本是中原通西域之地,人口稠密。自中晚唐以来,沦于吐蕃,又陷于回鹘,陷于党项,争战二百余年。这二百余年,人口乱离,已经成了地广人稀之地。与北边的居延比较起来,也只是适合人生存,人口未必会多到哪里去。现在诸军整训,没有余力组织大军攻党项,只能从北边修铁路绕到西域。等到日后灭了党项,那些地方只能慢慢发展。”

  赵滋道:“可不是如此。党项为祸中原,就是先占了河西数郡,稳定了后部才开始的。现在那数郡之地,人口不足中原地区的一大县,稀少得很。将来灭了党项,不知发展多少年,才能重现繁华。”

  说起河西地区的衰落,众人不由唏嘘,一起饮酒。

  河曲路一战胜利,朝廷对自己军事实力的信心重新起来,渴望回复汉唐时的荣光。不过中间落下的东西太多,一时觉得无处下手。在心理上,还是对契丹感觉害怕,对党项不敢进攻。实力相对衰弱的西域各国,成了合适的目标。赵滋驻居延,成了西进的兵团,上下都关注着。

  隶杜中宵手下之前,赵滋曾在京东路为巡检,得当时的京东路安抚使富弼赏识。现在富弼调来河曲路做经略副使,对这位当年的爱将,格外重视。

  听赵滋讲着居延的情况,富弼连连点头,不时询问。

  从居延进伊州,先是要翻越沙漠,而后沿马鬃山的山麓而行,直到星星峡。过了星星峡,又进入了沙漠,再走一百余里才到伊州。如果居延的物资充足,这段路对大军来说,并不难行。

  听赵滋讲完情况,富弼道:“陈希明已经到了京城,具体如何,朝廷尚没有信回来。赵滋,你从胜州回去之后,当派人密切注意伊州地区。特别是要防高昌乘陈希明不在伊州的机会,出兵战领。”

  赵滋道:“副使,高昌与黑汗国交战正酣,抽不出兵力攻伊州。再者说了,陈希明离开伊州,必然做了布置,高昌没那么容易占领。下官以为,还是以铁路为重,铁路修到哪里就是哪里。”

  杜中宵道:“西域的两国虽小,也不可过于小视。我以为,持重一些是对的。你部先以居延为根本之地,等铁路修到之后,护着修路队伍向西而行。等到铁路修到了星星峡,再出兵进占伊州。”

  富弼道:“就怕如此做,伊州那里会出意外。”

  杜中宵道:“伊州人口太少,就是全民皆兵,才有多少人?铁路到了,一切就会平定。只要铁路修到伊州,西域各势力皆不足道。那时数万大军,并力前行,哪个能够阻挡?铁路不到,大军前行,终究是无源之水,容易被其他势力打击。从河州到西域,路程数千里,有铁路都不容易呢。”

  说到这里,杜中宵对身边的张昇道:“此次赵滋回去,张副使与其同行,暂住居延。这边有什么事情发给你,那里的事情,副使发到胜州来。再过一两个月,铁路到居延,一切就容易了。”

  张昇称诺。这本就是副使的职责之一,到了临战之前,要到前线监军。陈希明入京,宋军进伊州已势在必行,不能由赵滋独断。富弼带着监军职责,轻易不离杜中宵身边,赵滋的监军只能由张昇担任。

  杜中宵道:“对了,上次战后,朝廷抽调兵力,还有人除役,赵滋所部影响最少。铁路通到居延之后,你部就撤出河州,全部集中到居延去。而后护着修路队伍,向西修铁路。”

  赵滋应诺,道:“如此一来,西域必然震动。此次陈希明入京,高昌国便就格外紧张,听说从跟黑汗国交战的前线调兵回高昌。不过到底如何,因为离得太远,我那里了解得也不清楚。”

  杜中宵道:“现在的商路,走的是北边,到了丰州之后南下,入河州,再乘铁路来胜州。都是西域胡商,说的话不能尽信。西域到底如何,实在不知,一切小心谨慎就是。”

  进西域的战事,杜中宵有些心累。距离实在太远了,很多事情都是未知数。不能行险,一切都是小心为上,不能冒险。距离过远,超出了侦察范围,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