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四十三章 向宗回、高公绘: 我也可以听话,我也可以做事_我在现代留过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在现代留过学正文卷第五百四十三章向宗回、高公绘:我也可以听话,我也可以做事第二天,郭忠孝就将曹佾等人入宫的时间禀告给赵煦。

  选择在了七月的戊午日上午。

  对此,赵煦自是没有异议。

  同时,郭忠孝还送来了今年太学补试后的合格士子名单。

  太学和科举是不一样的。

  科举三年一届,大体上参与人数和录取人数,都是固定的。

  偶有微调,也都在一个固定范围内。

  但太学不一样。

  虽然庆历兴学后,太学已经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扩招。

  如今太学三舍,员额已经达到了两千四百人。

  但是,太学每年新录士子,却从不固定。

  因为太学采取的是‘随缺随补’的政策。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只有那两千四百名太学生出了阙,太学才会招生。

  招生方式,采取地方推荐+太学考核的办法,一般每年集中考试一次,这就是补试了。

  补试按成绩,将新学生们分为两等。

  优秀学生,录入内舍,次一级的就放到外舍。

  至于什么是优秀学生?

  这基本上与当年内舍升上舍的人数对等。

  也就是说,可能往年录取前十名。

  但今年因为太学的内舍生不够努力,只有七个人考上了上舍。

  那不好意思,就只会录取七個。

  而内舍生升上舍,其实一般也取决于上舍生们够不够努力。

  总之,太学就是这样呆板。

  有识之士,也早就发现了,早早的在呼吁改革。

  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时,就曾想过,打通从中央到地方州县的升学系统。

  明确太学-州学-县学三级升学体系。

  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做就被罢相。

  这个事情也就搁置了下去。

  所以,如今的太学,依然是沿用熙宁兴学时的制度。

  将太学报上来的内舍生和外舍生名单,随便翻了翻。

  赵煦就在名单的末尾看到了一个让他动容的名字——宗泽。

  “宗泽怎提前入京了?!”

  然后,赵煦就看到了,推荐宗泽入京参加太学补试的官员名字——朝散大夫、两浙路转运使兼知明州陈睦。

  于是,赵煦想了起来:“哦……原来是朕让陈睦办的事情。”

  那还是在年初的时候,赵煦在将种建中兄弟召到自己身边,充为近侍时,心血来潮做的决定。

  时隔八个月后,赵煦看到,宗泽的名字出现在太学的补试合格名单中。

  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这可是在靖康之难,那万马齐喑的黑暗时光中,少数闪耀的大宋之光。

  可惜,碰到赵佶、完颜构父子这一对活宝。

  满腔热血与满腹忠诚都喂了狗。

  不过,这位未来的金兵嘴里的‘宗爷爷’,这次补试成绩,似乎不太理想,只是勉强合格,被录为外舍生,名字都被写在了最后面,要不是宗泽这个名字,赵煦在现代念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