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九十二章 京城朋党_权驭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尤,震慑朝中南方官员。

  虽然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北方举子全部落榜的事情,但由于南北地方差异,每届会试录取的贡士名额只有一两成,这使得南方官员在朝廷中的势力越来越大。

  所以洪熙皇帝登基后对会试取士进行了一个巨大的革新,规定了会试取士的名额按照南北地域来划分,南方名额占百分之六十,北方名额占百分之四十,以此来保证北方举子可以入仕,史称“南北卷”。

  不过,由于大明地理形势复杂,有些省不好单纯地以长江划分南北,故而洪熙皇帝的太子宣德皇帝继位后对“南北卷”再一次进行了改革,从“南北卷”中分出了“中卷”,至正德年间成型,进而奠定了后世科举按地区录取的定制。

  其中,“南卷”指的是南直隶一部分和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会试名额占百分之五十五。

  “北卷”指的是北直隶和山东、山西、河南、山西四省,以及辽东、大宁和万全三个都司,会试名额占百分之三十五。

  “中卷”指的是南直隶一部分和四川、广西、云南和贵州四省,会试名额占百分之十。

  由此一来,确保了大明两京十三省都能有举人考中贡士,此种取士方法一直持续到清末,对后世科举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虽然科举的“南中北卷”保证了大明各地的举子都有入仕的机会,但在没有名额限制、统一录取的殿试的比拼中,“南卷”的贡士由于成绩优异可谓占尽了便宜,霸占了殿试一甲和二甲的众多名额。

  按照大明的定制,殿试成绩优异者留在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任职,其余人等到地方衙门任职,这使得“南卷”出身的官员逐渐占据了朝堂上的重要职位,为明末党争埋下了一个不可消除的隐患。

  正是因为“南卷”的进士在朝堂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而京城四大党派中的东林党、浙党和楚党都是来自“南卷”,只有齐党出自“北卷”。

  楚党有三大党魁,分别是户科都给事中官应震、兵科都给事中吴亮嗣以及右佥都御史黄彦士。

  虽然三人的官阶都不高,最高的黄彦士不过正四品而已,而官应震和吴亮嗣不过正七品而已。

  不过,明朝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官阶的高低与官职并不成正比,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明有一个特殊的官场团体,那就是—言官。

  言官皆出身进士,而且是进士中名列前茅者,由翰林、御史和给事中构成,可谓大明士大夫阶层的中流砥柱,天子身边的近臣,虽官阶低微但权力甚大,监察、弹劾文武百官。

  自大明立国起,历任皇帝对官场上各衙门的关系就讲究一个制衡,最重要的就是用言官来制衡文武百官,后来又发展到用内阁来制衡六部,用宦官来制衡文官。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