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七十六章:暮日_犁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怎么突然就造起了反。还有你蔡老头,就是不让你多说话,你就跑去投了贼?

  这天下大事败坏到这步程度,皆是这些不忠不义之人负朕。

  但这些都不是刘宏最恨的,他最恨的就是何进。

  做为自己的戚家,竟然吃里扒外,伙同外人造他的反,使得他狼狈来了长安。

  要知道,自己修建的陵园是在京都,可不是在长安啊。本代哪一位皇帝最后是葬在西京的?

  哎,也不知道自己的陵墓还来不来得及了。

  他躺在榻上,张了张口,细声问了句:

  “陵选在哪了?”

  守在刘宏床榻两边的是张让和赵忠。

  看见国家在张口,年纪很大,行动也不甚方便的张让忙上前趴在刘宏的耳边听。

  听了刘宏的话后,张让转头对下面的将作大匠吴修道:

  “国家问,陵选在哪了?”

  吴修作为将作大匠,掌陵园事,这问自然是要他来答的。

  所以吴修不敢怠慢,忙跪答:

  “回陛下,选在了东南十三里外的龙首原。此原川原秀丽,卉物滋阜,是一等一的龙穴。”

  然后吴修就见榻上的刘宏又张了张嘴,但听不到说什么。

  随后,他就听张让又问:

  “为何不葬在咸阳原上?前朝诸帝大多不都是葬在那里的吗?”

  吴修张了张嘴,难为道:

  “与礼不和。”

  随后吴修就解释了,前汉诸帝陵是按礼制中的昭穆制度在咸阳原南北分立的。

  如高祖、景帝、昭帝、宣帝和成帝就列于昭位,而惠帝、文帝、武帝、元帝、哀帝和平帝则葬在穆位。

  而咱们刘宏在谱系上和这些前代诸帝距离太远,是不能葬在一块的。所以需要另外选址入葬。

  按照堪舆学讲求要依山傍水,明堂开阔的原则,包括吴修在内的一干匠作府上下吏员,几乎都是不眠不休,才确定了龙首原这一地。

  其实,之所以这么仓促,也是刘宏自己弄的。

  实际上,自西奔长安后,以杨彪等关西世家就数次劝说刘宏在长安营建山陵,但刘宏就是不作回应。

  他说自己的山陵就在京都,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

  刘宏当然明白杨彪那些人说的是什么意思,无论日后是否光复,都是想让他定都在长安。陵墓在这里了,都城还能跑?

  但刘宏心里还存留着一丝振奋汉室的幻想,还想着打回京都,心里怎么也接受不了自己是个沦丧半壁天下的瓦缺皇帝。

  当然,他也不明确反对,这也是他拿捏关西世家豪门的权术。

  只是可惜这权术到头来,却砸在了自己头上。

  想着自己死后还要停尸于外等山陵落成,他就悲从中起。

  但这个时候,刘宏感觉更虚弱了,他忙咬牙又问了一件事:

  “给我的谥号想了吗?”

  这句话依然是由张让代为传达的。

  听了这话,在场的内朝中人,都齐刷刷地看向了端坐在左塾的太史令王立。

  整个未央宫有四个重要宫殿,从南到北分别是前殿、宣室、承明、温室四殿。

  而从宫中到殿中,要过端门,而端门到前殿有一条六米宽的长道,左塾就是门道右侧的堂,也叫夹门堂。

  而王立作为太史令,是要随行刘宏左右,编着刘宏起居的,所以一般都默默坐在端门左塾,记录刘宏的言行起居事。

  而现在刘宏问起自己的谥号,这种盖棺论定的事情自然是要参考太史令的意思的。

  所以王立听到这句话后,放下刀笔,伏在地上对刘宏道:

  “回陛下,谥号是身后事,不是臣一人决之,还要等殿外的诸公卿一同商议。”

  这次不用刘宏说,张让就呵斥道:

  “以你来论,该用哪个?”

  王立沉默了一会,俱实而答: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