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七十三章:子房_犁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该用何等的旗帜,以哪里为根基,团结什么群体。”

  面对这三问,荀彧是这样回答的:

  “无论是泰山贼所讲之黄天,还是袁本初所论之木德,皆为革逆。但汉室二兴,凡世四百年,又岂无恩德于天下?抛弃三皇之无稽,夏商之撮尔,周虽寿八百,但天下攘攘,秦虽一统,不过二世而亡。只有汉室四百年给了天下真正的安定。所以人心在汉。既然泰山贼、袁本初为革逆,我就举顺兴。以匡扶汉室为旗帜,携此大义,结刘虞、陶谦等向汉派,讨司马和、二管之谋逆。再兴共和。”

  曹操疑惑,咀嚼着最后的四个字:

  “再兴共和?”

  这个时候荀彧眼神放亮,将自己在牢寺中所想的平天下之策,细细讲来:

  “没错,之前你们亲君侧,立共和的策略是对的。只是上去的人不对,彼辈公卿已经为枯骨,焉能有扶济天下之雄心?所以即便想法再好,最后还是要失败。”

  见曹操在想,荀彧再讲了一段:

  “这天下如何乱的?就是外戚与宦官倾轧朝野,真正为民的清流却要被迫害。而外戚、宦官何人?前者汉家之戚,后者门下之奴。所以究其二者,不过是汉室独尊的结果。但人有贤愚,寿有长短,这天下安危又岂能系一人之身?所以不如虚之,使君主垂拱而治,权柄授之于治天下之人,即霸府。”

  曹操已经明白了荀彧的意思。

  荀彧其实就是让汉室和当年周王室一样,虚君而立,然后让霸主宰割天下,如昔日的齐桓晋文等。

  但曹操有个担忧,这会不会再如春秋战国之世,到时候还是要天下大乱。

  荀彧解释道:

  “此截然不同。周时为诸侯分天下,天下智谋之士各为其主,自然天下大乱。而我等共和,虚君却依旧行郡县,收天下才智治天下。焉能一样。”

  最后,荀彧还说了一个理由:

  “而且由孟德你提出再兴共和更是恰到,你本就是上一次共和元勋,自有一份法理在,如今要提再兴,谁能比你合适?”

  曹操眼神在发亮。

  紧接着荀彧就讲了后面:

  “既然是匡扶汉室,再兴共和,那我等就从这海岱之地开始立业。至于这民,泰山军团结的是黔首氓夫,见短识浅。而袁本初团结的时豪门世家,贪婪无道。而我等却可团结天下之智,凡有才者,不论上下,皆能得用。这就是我为孟德献上的天地人。”

  这个时候曹操哪还抑制得住,直如拨开云雾见明月,整个人有了一种掌握命运的通透,他对荀彧三拜:

  “文若,如今我才知道高祖得子房是何种样子。”

  ……

  自此以后,曹操引荀彧为谋主,朝夕相处,连席共榻,每事必引彧共之。

  而荀彧也履行着为曹操招揽天下之智的策略,先后为曹操举荐了陈群、戏志才、杜袭、郗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