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参路_天灵地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参路

  人参长出三枚叶片的,叫“三‘花’”;长出五枚叶片的叫“巴掌”;长出两个枝杈的,叫“二甲子”。

  人参初年只生三枚叶片,呈品字形,等到长出五枚叶片以后,生长年头不同,长出的枝杈也不同。因此就有了一品叶、二品叶,直到六品叶的名字。诸如“三‘花’”、“巴掌”或是“二甲子”这种参都不值钱,只有算得上“品”的才有价值,品数越高,也越值钱。

  放山人忌讳四和五,避开四、五品叶的称呼,改叫“双料货”。并且把五品叶的人参称为“片”,六品叶的人参称为“堆”。关把头说他发现的那块地方有片、有堆,显然是里面的宝贝人参不少。

  人参是关东之宝,一参值百金。

  大清入关以前,‘女’真人把长白山的人参做为本族独自占有的经济资源,作为强兵兴国的重要经济支柱。没有人参做后盾,努尔哈赤当年也难以驰骋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建国后金,八旗辫子军也难以入主中原。从后金到大清,人参一度被官家占有,严禁‘私’人采参,死死的卡住了偷采人参的穷苦人。这东西利润巨大,虽说是凶险莫测,但是和倒斗一样,屡禁不止,民间的这种事从来就没有消停过。

  民间有句老话,“一年跑关东,三年吃不穷”。正因为这个,很多人仍然铤而走险,闯关东,越边墙,奔新宾,沿蝲蛄河,逆浑江,到长白山里去采参。沿着这条路进长白山的日渐增多,清政fǔ也是没办法封禁,总不能把整条河或是整条江沿着河岸都站满人看着,久而久之,也就渐渐松驰了。这条路也是穷苦人用命踏出来的,找到参后,直接再沿着这条路,到营口、沙河口去卖,渐渐成为一条公开的人参之路。

  老羊倌和徐青山回到家后,做好了一切准备。很快就到了约定的时间,爷俩一大早就赶到了县城,而关把头那些人已经提前到了有一阵子了。跟着关把头一起来的,一个是刘二炮,另一个瞅着能有四十多岁的样子,干巴巴的瘦小枯干,头发都有点谢顶了,天生一张笑面,看着倒是不招人烦。

  关把头给介绍了一下,这才知道那个瘦子叫赵山河,说是关把头的表弟,至于到底是什么拐弯抹角的亲戚,老羊倌也懒得打听,并没有细问。相互打过招呼,寒暄了几句,也就算是认识了。

  等了没有多大一会,公共汽车就过来了,几个人大包小裹地也带了不少的东西,赶紧手忙脚‘乱’的把东西统统地塞进了行李箱,挤上了汽车。

  山区的道路并不平坦,县里这段路还好,怎么说也是柏油沥青路,可是出了县城,路况就不敢恭维了。砂土路面,坑坑包包,汽车就像是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摇摇晃晃地一会下去,一会又冲了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