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把握未来(1935—1938) 第六章(2)_毛泽东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35年,中共还没有设后来是党的最高职务的主席一职,但是,总书记也不象以前那样是最高职位。遵义会议后,党的不明确的领导机构在北京公布的官方史料中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只是简单地说毛从此获得了“领导地位”。

  毛在遵义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策略,这些策略可以说是他的杰出军事思想的总结。

  ·敌强我弱,红军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不打无把握之仗,大踏步进退,以捕捉战机。

  ·诱敌深入,避免打阵地战。

  ·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对犯错误者应予以教

  育,而不能秘密处罚,应让每一位战士都知道下一步行动的

  目的及危险所在。

  在该城一座天主教堂里举行的群众大会上,毛解释了这些方略,同时提出了未来几个月的口号:“北上抗日。”

  遵义的十二天改变了长征面貌,给这次惨败的军事撤退赋予了新的政治使命:为着民族和革命的双重目的。

  很明显,中国革命已经从莫斯科的影子中摆脱出来。斯大林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做,而不再顾及四处流窜的中共,他也根本不相信这批农民军队就能完成中国革命的艰巨任务。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不再由一个令人敬畏的苏联人来领导。这决非偶然,正是在与莫斯科接触十分困难,共产国际与中共之间联系几归消失的时刻,权力移交到了毛的手中。

  毛依然景仰十月革命。三十年以后——当他有充足的理由不再讲苏联的好话时——他告诉安德烈·马尔罗,当时向西北去的一个原因是“以能与苏联接上联系”。⑦但是在毛看来,中国革命的重心还是应该在中国的农村。

  另外在党和军队内部,毛在组织方法上也逐步对斯大林主义进行抵制。这也特别表明他对人的改造所抱的信念和他那灵活、植根于本土以及精神高于物质的军事策略是正确的。

  毛的最终目的是要到达陕北,并从那里开始抗日。同时,他还想与四川北部张国焘的军队会合,在这个神话般的省份建立苏维埃政权。

  遵义休整后,长征重新开始时,毛看上去整洁潇洒。警卫员发现,毛穿上了一套特制的合体的灰军装。

  毛有一匹马,但只是在十分疲劳时才骑上去。有两次他染了疟疾,病得很厉害,以至连马也不能骑,不得不躺在担架上由两名战士抬着行军。

  在他私人的小包袱里总装着雨伞和书。里面的东西不断地更换,《水浒传》却是一直带在他身边。没有材料表明,毛在长征时带了马克思或列宁的著作。

  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但有时他也破惯例在自己的吊床上睡到正午。他一直把身边的几位年轻人当作是自己的助手,这些年轻人包括秘书、卫生员和兼作勤务的警卫员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