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零三章 杂粮_残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等明年再来才能吃到番薯叶。”

  红薯这种新鲜玩意,食用方法还在研究探索之中,后世里没人吃的红薯藤,却被唐咏罡当成宝贝一样,经过腌制后放在地窖里精心储藏,只有来了贵客才能享用。

  “哎――,滋味好不好有什么打紧的,人饿极了连树皮都吃!我爹我娘当年吃观音土,拉不出屎活活被憋死……”王辅臣抢着插话,说到一半却停了下来,鼻息却有些急促。

  见他这个混不吝的性子动了感情,众人一时默然无语。

  “唉!番薯若是真能亩产千斤,早该向各地推行!”过了一会儿,黄宗羲终于开口,感慨不已:“只要二十年啊!只要早上二十年种上这番薯,我大明何至于饥民遍地,处处烽烟!”

  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南方的水田一年两熟,产出却只有大约三五百斤稻谷,北方的小麦产量更低,亩产一百斤就是一大关,崇祯朝又赶上了寒冷的小冰河时期,各种天灾不断,严重的饥荒持续了十几年,也是明朝突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红薯、玉米和土豆的推广提前一百年,明王朝也许就不会灭亡。

  看完了红薯藤,众人重新上马,向前追赶。

  汪克凡正在前面等着,黄宗羲见了他之后,在马背上抱拳施礼,神色郑重:“汪军门文韬武略,功在社稷,黄梨洲拜服!”

  ……

  离开这片谷地,又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地势渐行渐高,已经进入了井冈山腹地,周围都是连绵的山峦,似乎无边无际。让王辅臣感到惊讶的是,这里的山路竟然很宽,而且非常平整,完全可以供大车往来通行,甚至可供大军通过,看来一直有人养护。

  询问唐咏罡才知道,前面不远处的大井村有一处楚军的兵屯,连家属算上有二三千人,所以才把这条路修的这么好。

  王辅臣大感奇怪,催马追上汪克凡,问道:“末将唐突了,请问汪军门,为什么把兵营设在山沟里?平常的米粮够吃么?要是都从外面运进来,这个花费可太大了!”

  汪克凡这一路上有意保持距离,让顾炎武等人自己去看去想,但是王辅臣主动和他接近,当然更加欢迎,笑着说道:“兵营里这些孩子都野惯了,呆在山沟里正好收收性子。另外大井可是个大村子,一来周围不缺田地,二来将士们伐林屯田,粮食足够自给自足。”

  除了兵营,大井村里还有一些其他的楚军单位,汪克凡却没提。

  王辅臣却更糊涂了,兵营里哪来的孩子?

  “什么人?站住!”

  正在疑惑间,路旁的树林里突然冒出来五六个劲装士卒,神色冷峻而警惕,一个个手里都紧握着单刀,随时可以投入搏杀。虽然人数比汪克凡的随从少了很多,他们却丝毫不惧,树林里远远的还有一名士兵,一面向这边张望,

  请收藏:https://m.pzshe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